最後更新日期: 2021-12-06

嬰幼兒常見疾病與照護

Baby生病不慌張!
嬰幼兒常見疾病與照護

一歲以下的寶寶還不會說話。若是不舒服,只會以哭鬧表達,常令不懂意思的爸媽傷腦筋。本文請亞東醫院小兒部主任葉樹人舉出嬰幼兒常見疾病,讓爸媽較能了解寶貝生病的症狀,以及疾病治療與生活照顧須知。新手爸媽不能錯過!

亞東醫院小兒部主任葉樹人表示,疾病大都有其外顯徵兆,父母必須了解相關知識及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才不至於延誤治療時機,也能幫助醫生確診,讓寶寶早日恢復健康。葉樹人主任舉出嬰幼兒的常見疾病症狀、發生原因及治療照護方式,分述如下:


急性腸炎

*症狀介紹
嬰幼兒的急性腸炎以輪狀病毒和沙門氏桿菌感染最為常見。由輪狀病毒所引起的腸炎容易在寒冷氣候時傳染。所以每到冬天,就有很多寶貝會發生腹瀉的狀況。輪狀病毒感染較常見於6個月到2歲大的幼兒身上。小病人會先出現劇烈嘔吐,1~2天後,再出現嚴重腹瀉。通常大便為稀水便,偶有黏液附著但很少有血,亦可能合併發燒、咳嗽、鼻涕等上呼吸道的症狀。

沙門氏桿菌感染所引起的腸炎,則是在夏天特別容易爆發流行,但整年都可見到。這種腸炎所排出的大便呈綠色黏便,有惡臭味,常帶有鼻涕樣的黏液和血絲。臨床上會高燒不退,但較少合併感冒症狀。

*發生原因
輪狀病毒顧名思義,是病毒在顯微鏡下的外形像車輪而得名。輪狀病毒引起的腸炎,是經由不潔的食物或空氣所傳染。而由沙門氏菌所引起的腸炎,大多是因吃進不乾淨的食物而受感染。例如有些民眾喜歡飲用山泉水,或是食用被汙染的海鮮或是家禽的蛋類所導致。

葉主任表示,沙門氏菌腸炎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偶而會發生嚴重的併發症。在小嬰兒感染時,沙門氏菌有可能經由腸壁進入寶寶的血液循環後,散佈至全身,形成敗血症造成生命危險。如果細菌再由血液侵入腦部、骨頭,就會惡化成腦膜炎、骨髓炎,而危及生命或留下終身遺憾的後遺症。每年都可見到一、兩例因沙門氏菌所導致的腸穿孔、腹膜炎的病例。爸比媽咪不可輕忽。

*治療與照護
在治療方面,要注意小患者是否有脫水的現象,以及電解質是否平衡。經過治療後,小病患通常會在約1~2星期後恢復正常。但在後續的照護上,還是必須留心寶貝的狀況。葉主任提醒家長,在baby回家後,仍應持續注意以下情況:1.是否有出現脫水的症狀(如:口腔黏膜和嘴唇乾燥,尿液減少或顏色變深、眼窩凹陷等現象)。2.大便有無黏液或血絲。3.留意baby的精神、活動力是否變差。如有上述現象,應帶寶寶儘速回診。「就診時,最好將寶寶的便便照相或將新鮮糞便帶到門診給醫師看,以利診斷及檢查。」而急性細菌腸炎因偶有嚴重的併發症產生,如敗血症,腦膜炎等,最好儘速就醫。

此外,葉主任也指出,在小腸黏膜最表層有分解乳糖的酵素,嬰兒的小腸黏膜在罹患較厲害腸炎時腸黏膜受損傷會導致牛奶中的乳糖不易分解吸收,而引發腹瀉,即所謂的乳糖不耐。此時必須改採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餵食,否則寶寶會因腸黏膜無法完全復原,而造成慢性腹瀉。最嚴重時這種情形會維持數個星期不等。

寶寶出現腹瀉時,家長應該採用的餵食方式建議如下:1.如果原本是餵母奶的寶寶應繼續餵食母奶。2.給寶寶吃的食物以清淡為宜,如稀飯、白吐司、白饅頭,並避免油膩的食物和甜食。3.若寶貝有輕微腹瀉,可將牛奶的濃度泡稀,如奶粉量減半。但勿長期稀釋,以免引起營養不良。若腹瀉厲害或較久,最好暫停一般的奶粉,按醫師指示改用止瀉奶粉。4.多為寶寶補充腹瀉專用的電解質液

在預防方面,葉主任建議,食物和飲水都要講究清潔衛生,最好不要生飲、生食。奶瓶、奶嘴使用前都要先經過消毒。照顧者要常洗手,特別是在幫拉肚子的寶寶換尿布後,一定要徹底洗淨,以避免病菌的散佈。

熱性痙攣

*症狀介紹
單純由發燒而引起的痙攣,稱為熱性痙攣。此種痙攣通常在寶寶發燒的24小時內發作。幼童因腦部細胞發育尚未成熟,較容易因體溫上升而導致不正常放電,造成意識喪失和非隨意的動作,如:眼球上吊、四肢抽搐、嘴唇發黑等症狀。

葉主任要提醒家長注意,發燒合併痙攣可由各種不同的傳染病所引起。腦膜炎、腦炎也會造成發燒和痙攣。但此種痙攣與熱性痙攣的機轉並不相同。經由腦膜炎、腦炎所造成的痙攣,是由於腦脊隨膜或腦細胞感染發炎所直接造成的不正常放電而引起的,會破壞腦細胞導致嚴重的後遺症。所以在幼兒發生發燒和痙攣時,必須謹慎鑑別診斷是屬於熱性痙攣,還是腦膜炎或腦炎所引起的痙攣。

有些幼兒在發高燒時,會手腳冰冷、全身或四肢發抖,這是所謂的寒顫。有時會被父母誤認為痙攣。鑑別的方法是,如果是高燒引起的「畏寒」,病人的意識是清醒的;而熱性痙攣發作時,病人意識是昏迷的。

如果幼童出現以下情形,必須考慮有腦部或代謝方面的疾病:1.痙攣的時間超過15分鐘。2.局部性的痙攣,如單側肢體的抽搐,抽搐時眼球轉向一側。3.發生於年紀小於6個月的嬰兒或大於6歲的孩童。4.發作結束後,會持續昏睡,其意識及活動力亦很差。5.在發燒超過24小時後才出現痙攣。

*發生原因
葉主任表示,熱性痙攣常有家族遺傳傾向。其發生率約為3%。通常發生在3個月到6歲,尤其是6個月到3歲的兒童身上。

*治療與照護
對父母而言,熱性痙攣是很恐怖的經驗。在6歲前還是有再發生的機會。所以葉主任認為,父母面對有家族病史的寶寶,最好事先學習如下發作時的處理方式:

  1. 在痙攣發作時,要趕快退燒,以避免痙攣的再次發生。
  2. 在痙攣發生時,一定要保持鎮定,痙攣通常在數分鐘後就會停止。先讓小孩平躺,臉側向一邊,防止嘔吐物阻塞呼吸道。同時父母要注意發作的型態:四肢抽搐是單側還是雙側,眼球是上吊還是轉向一邊。這些訊息對醫師診斷相當重要。
  3. 盡快的將寶寶送醫,找出發燒的原因,對症治療。通常在熱性痙攣發作停止後的短時間內,寶寶的活動力即可恢復正常。如果寶貝的活動力持續很差,則須懷疑是否罹患腦膜炎或腦炎。必要時須進行脊椎穿刺抽取腦脊隨液檢查。
  4. 若是單純的熱性痙攣,幼童的腦波通常會在燒退後10日內恢復正常。所以醫師通常在寶寶退燒10天後,安排腦波檢查,主要目的是要查看有無腦部的器質性疾病或癲癇的可能性。

尿道炎

*發生原因 *症狀介紹
急性尿道炎發生在大人和年紀較大的兒童身上時,常會有解尿疼痛和頻尿的現象,所以較易診斷。但是在嬰幼兒時期,由於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寶寶通常以發燒來表現,因此較不易診斷出來。有時更會以非特異性的症狀,如胃口不佳、躁動、哭鬧不安、嘔吐、腹瀉、黃疸來表現,倍增診斷上的困難。所以醫師須有高度的警覺性,才能藉由小便檢驗來診斷。

葉主任指出,在嬰兒時期,男寶寶發生尿道炎的機率較女寶寶高。這與男嬰的泌尿道先天性畸型較多有關。但過了嬰兒期之後,女孩的發生率則會超過男孩。這是因為女孩的尿道較短,容易使細菌由會陰部進入,而導致感染現象。

*治療與照護
尿道炎的診斷之所以重要,除了發生在嬰幼兒時的尿道炎急性期可能會引起致命的敗血症外,有部份的病患會有潛在的泌尿道先天畸形。其中80%以上是膀胱輸尿管逆流。葉主任表示,在治療上,較嚴重逆流之患者須用預防性抗生素,或以手術矯正,否則可能會造成寶寶產生反覆性腎臟發炎,導致腎臟不可逆的嚴重的病變。所以幼兒罹患尿道炎時,醫師會安排超音波、膀胱輸尿管攝影或其他檢查,以確定有無先天的畸形之可能性。

在後續的醫療處理方面,必須給予小患者服用抗生素7~10天。小病患者必須要多喝水、勤排尿。更重要的是,應檢查寶寶有無泌尿道的先天畸形。如果有先天畸形,要給予適當的處理。葉主任強調,如果嬰幼兒有原因不明的發燒,應該要做尿液檢查,如此才能提高尿道炎的診斷率。確診後亦應更一步檢查,確認有無泌尿道的先天畸形,以有效預防感染再度發生,也能進一步確保寶寶的腎臟功能。

「疾病大都有其外顯徵兆,父母必須了解相關知識及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才不至於延誤治療時機,也能幫助醫生確診,讓寶寶早日恢復健康。」


葉樹人
學歷:台大醫學院流行病學及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班
經歷:中華民國重症專科訓練指導醫師、台大醫院小兒科兼任主治醫師、恩主公醫院小兒科主任
現任: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任、亞東技術學院兼任講師、兒科醫學會副祕書長

採訪撰文/章菱
諮詢/亞東醫院小兒部主任 葉樹人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可愛寶寶/林妍蓁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3年1月號 http://www.mababy.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