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 2023-02-21

<img decoding=

腸病毒與感冒部分症狀相似,導致媽咪傻傻分不清楚,為了讓媽咪不再窮緊張,以下帶您一次了解腸病毒傳染途徑、症狀、潛伏期,以及該如何照顧寶寶。


腸病毒是什麼?

腸病毒其實廣泛來說,不是單純的一種病毒,而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可再細分為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伊科病毒(echovirus)、腸病毒(enterovirus)、A 型及 B 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等類型,主要是在腸道繁殖,因此稱為腸病毒;世界各地都有,通常在夏季、初秋流行,台灣地區因位在亞熱帶,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病例出現,但仍以夏季為主要流行季節。而好發年齡是5 歲以下,未滿一歲的嬰兒的感染機會是成人的七倍!

<img decoding=

腸病毒感染途徑

(一)腸胃道傳染(如糞口、被污染的食物)

(二)呼吸道傳染(如噴嚏或咳嗽)

(三)接觸患者的皮膚水泡裡的液體

(四)新生兒可能會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中感染腸病毒

通常腸病毒症狀出現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是最高的。此外,在家庭中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較容易發生傳染。

<img decoding=

腸病毒的症狀

五歲以下的小孩,腸病毒大多產生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的症狀:

手足口病

常由腸病毒類型中的 A 型克沙奇病毒腸病毒 71 型所造成,主要症狀有發燒、口腔內及手腳皮膚出現多處水泡或潰瘍。嚴重可能入侵心臟、腦部等重要器官,引發嚴重併發症。

手足口病常見的症狀:

(一)輕度發燒(體溫一般不超過攝氏 38 度)

(二)口腔內兩側或舌頭可發現小水泡或潰瘍

(三)四肢及臀部皮膚會有小水泡產生

一般病程是7~10天,採用支持性治療

疱疹性咽峽炎

 A 型克沙奇病毒所引起的,常見症狀有突發性高燒、嘔吐、咽峽部會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等。

疱疹性咽峽炎常見症狀:

(一)發高燒(體溫會在攝氏 39-40 度左右)

(二)食慾不振

(三)嘔吐

(四)急躁不安

(五)咽峽部(口腔與喉嚨的交界處)會出現水泡或潰瘍

病程約 2~4 天左右

<img decoding=

這些狀況需緊急治療

若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就醫治療:

脫水的症狀(如口乾舌燥、小便量變少)、出現胸痛、呼吸急促或心跳加速持續性的嘔吐症狀頭痛、頸部僵硬、意識不清肌躍型抽搐(孩童平躺時,反覆出現突發性的全身肌肉收縮動作)、孩童出現嗜睡、手腳無力、持續活動力不佳肢體麻痺(常見於腸病毒 D68 型)

如何預防腸病毒

(一)確實洗手:於戶外活動後,或是更換尿布後,要確實做到內、外、夾、弓、大、立、腕的七大洗手步驟,避免接觸傳染。

(二)高溫預防:食物要加溫處理、內衣褲可浸泡熱水

(三)避免高風險時期:傳染高峰時不要帶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

(四)居家環境消毒:

腸病毒無脂質外殼,故親脂性消毒劑如酒精、一般清潔液、乾洗手液對其無用。但腸病毒不耐強鹼、56℃以上高溫會失去活性、紫外線可降低活性,甲醛、含氯漂白水等化學物質可抑制活性。依據此特性,比較適合的消毒方法有:

  • 化學製劑:含氯漂白水。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失去活性,衣物漂白水(含氯)的洗滌可殺死腸病毒
  •  溫度:煮沸
  • 紫外線:日曬。陽光暴曬或紫外線照射可降低病毒活性。
<img decoding=

母乳有助預防腸病毒!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做了一項研究,證實母乳裡面的乳鐵蛋白可以預防腸病毒71型感染(最容易重症的腸病毒型);新生兒吃母乳,能吃多久就吃多久。甚至還在哺乳的媽咪,若有多餘的母乳,可以拿給家裡其他的幼兒喝,讓家裡的孩子們一起增強免疫力,對抗腸病毒。

若是哺乳媽咪自己感染到腸病毒,只要做好基本功夫 (接觸寶寶前洗手,帶口罩,加強個人衛生習慣),仍可繼續餵母乳。而孕婦若在懷孕期間感染腸病毒,對於孕婦本身的影響不大,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腸病毒有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的可能,但孕婦須避免感染的風險,以預防生產時感染給新生兒。

照顧腸病毒病患時,照顧者應注意

1. 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應立即洗手
2. 腸病毒發病後第一個星期傳染力最強,所以這期間盡量不要帶孩子出門,特別是不要到擁擠的公共場所,以免散布病毒。有上學的孩子儘量請假在家休息,也應避免與孕婦、新生兒及其他小孩接觸。
3. 玩具常成為幼童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觸幼童口嘴造成大量病毒傳染,所以若孩子已被感染,請家長將孩子的玩具可消毒的消毒,帶毛的玩具洗乾淨後曝曬後先收起來,減少家裡的病菌。

(延伸閱讀:提升免疫力必備的7大營養素,缺一不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