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 2021-12-06

嬰幼兒營養滿分指南

選對食物,健康不NG
嬰幼兒營養滿分指南

所有媽咪從懷孕那一刻起,最擔心的就是「寶寶健康嗎?」辛苦懷胎10個月,好不容易把寶寶生下來後,又緊接著為營養攝取問題所苦。害怕寶寶吃得不夠多、長得不夠好,過敏、消化問題眾說紛紜,讓媽咪們頭昏眼花好苦惱。寶寶到底要怎麼吃,才能長成頭好壯壯的小超人?嬰幼兒營養滿分指南報你知!


寶寶身體大揭密

寶寶怎麼吃最適合?很多媽咪心中對於醫師給的建議、長輩的說法、網路上的謠傳存在著十萬個為什麼,要知道什麼樣的飲食模式適合你的寶寶,就得從了解他們的生理構造開始,提供適合孩子身體發展的食物,寶寶才能得到充分的營養。

■ 來~把嘴巴張開來
寶寶出生前藉由臍帶獲取來自媽媽體內的養分,而出生後無論哺乳、餵食,要讓寶寶把營養食物吃下肚的第一個關卡就是嘴巴。往孩子的嘴裡探探,還沒有長牙齒的口腔,該如何進食呢?

博仁醫院小兒科醫師毛心潔表示:「寶寶大約6個月時開始長牙,牙齒具有將食物切斷、磨碎、撕裂的功能,但寶寶不會單獨靠著乳牙咀嚼,在牙齒未長齊之前大部分是以牙床來磨碎食物,咀嚼吞嚥時也需要依靠整個口腔共同運作。」也就是說,寶寶不太有辦法憑藉自己口腔的力量將食物撕成小塊狀吞嚥,需要成人將食物處理成碎末狀後,進食的過程才比較容易。

■ 消化食物的大功臣
食物經過吞嚥之後,順著食道一路往腸胃運送,寶寶的腸胃功能在出生前就已經發展的相當完整,但腸胃道裡的菌種還不及成人豐富,母乳中有大量的生長激素,可以幫助寶寶的腸胃道建立好菌、使其消化功能更加成熟。國泰醫院營養師張斯蘭指出:「寶寶1歲之後腸胃功能會慢慢建全,一開始菌種不夠多,消化的功能就會較差,體內的菌種好壞,都會受吃進去的食物所影響。」但爸爸媽媽們別太過擔心,進食是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除非是受疾病影響,不然很少會有寶寶「吃」出狀況。

開始接觸副食品後,寶寶會更頻繁的練習消化吸收,如果出現腹瀉狀況,有可能是寶寶的體內益生菌不足等體質問題,腸胃道和消化吸收功能都要共同評估,若寶寶整體的發育、生長狀況都很理想,腹瀉狀況只需稍微觀察,不必過於緊張。

■ 排泄狀況有學問
從寶寶的排泄狀況,可以大約知道寶寶的身體是否拉警報了,最常見的像是當寶寶便秘時,成人便知道該多給寶寶補充水分。因此,想知道寶寶吃進去的營養是否充分吸收,可以從觀察排泄物開始。

  1. 母乳時期
    剛出生的寶寶由於吃母乳的關係,排泄物大部分呈現金黃色的稀糊狀,頻率從一天一次到一天數次都有可能,取決於寶寶的年齡與體質。
  2. 副食品時期
    開始接觸副食品後,排泄物的型態會依副食品攝取量與母乳攝取量的比例有所不同,若吃母乳比例較高,排泄物型態較稀糊;若吃副食品比例高,則排出來的糞便較成形。
  3. 1歲以上
    寶寶1歲起大多開始和成人共食,此時的排便狀況也就較接近成人的狀態,呈現類似香蕉型體的軟條狀。

糞便顏色反映健康狀況
除了排便型態,排泄物的顏色也可以作為參考寶寶健康與否的依據,當排泄物呈現灰白色時,可能要注意寶寶是否有膽汁滯留問題;或是糞便顏色偏黑或偏白,都需要多加注意。另外,當寶寶一天腹瀉超過四次,或跟平時排便情況差異很大時,最好盡速請求醫師協助。

Round1─純乳哺餵期

天下大概沒有一個媽媽不曾為哺乳這件事煩心吧,先撇開擠乳所帶來的疼痛感不說,光是評估寶寶是否吃飽喝足就夠令人頭疼了。選擇親餵的媽媽尤其辛苦,不但一天之中要跟寶寶耗上好幾回合,還要操心寶寶是否乳量攝取不足、亦或攝取過多。其實哺餵母乳,雖然沒有一個固定的指標,但想知道寶寶營養夠不夠,還是有跡可循的喔。

■ 少量多餐,營養不NG
0到6個月為純乳哺餵期,剛出生的寶寶吃奶的頻率相當高,一天大約要哺餵8到12次。很多媽媽都會擔心這時期寶寶的喝奶量似乎太少,總是哺餵一點點之後,寶寶就不願意繼續喝了。

關於這點,張斯蘭營養師指出:「產後剛開始泌乳時,乳汁的濃度較高,寶寶其實不需要太多奶量就能有飽足感。」除此之外,媽媽們也要衡量是否有其他外在原因使寶寶無法一次攝取太多奶量,例如:有些媽媽的泌乳量較少,寶寶可能要持續吸吮30分鐘才能獲得足夠的奶量,但又礙於新生兒的吸吮力氣有限,沒辦法維持吸食狀態太久的時間。

因此毛心潔醫師提醒新手媽媽:「每進行一次哺餵若能維持寶寶2至3個小時的飽足感就算相當不錯了。只要寶寶覺得餓了就讓他吃,哺乳次數沒有上限,把握少量多餐的原則,就不怕寶寶營養不足。」

■ 評估寶寶的生長狀況
因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吃母乳的情況也會趨於穩定,父母可以從排泄情形評估寶寶攝取的乳量是否充足,例如:已經滿月的寶寶一天大約排尿超過6次、排便多於3次。不過依舊有些特例,例如哺餵次數稀少卻長得很健壯的寶寶。爸爸媽媽若為保險起見,可以參國民健康署印製的寶寶手冊中提供的《兒童生長曲線圖》附錄,評估寶寶的身高、體重增長狀況是否落在正常範圍。

寶寶大約在3、4個月後,吸食母乳的情形會較有規律性,除非此時寶寶整體的生長狀態不良,才考慮添加副食品。毛心潔醫師指出:「2歲以前攝取的營養跟腦部發育有關。」為了讓寶寶有充足的養分替腦部發育打好基礎,爸爸媽媽進入第二大難關──營養添加物的補充。

Round2──進退兩難的階段

■ 母乳VS配方奶?
相較於配方奶,母乳的營養價值高出許多,值得一提的是,母乳除了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還能順應孩子的成長階段,提供其不同階段身體所需的養分。不過也有人認為,飲用配方奶的寶寶生長狀況較飲用母乳的寶寶更佳,張斯蘭營養師說明:「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可能是因為配方奶的給予量比較固定,寶寶即使已經有飽足感了,還是得把成人提供的奶量飲盡,這其實是有點過度哺餵的狀況。配方奶的脂肪比例高,營養價值不能與母乳相比,哺餵孩子還是適量就好。

■ 厭奶期怎麼辦?
所謂厭奶期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指標,只是孩子在某個時期所喝的奶量達不到以往的標準,許多家長發現這種情況,便心急如焚的向醫師求救。毛心潔醫師表示:「與其稱作厭奶期,不如視為寶寶對奶量的需求有所改變。這時期的寶寶好奇心旺盛,變得比較貪玩,對孩子而言只是他們自己在調整生活重心的比例。

只要寶寶整體的生長狀況沒有太大的問題,家長都不用太操心。」這樣的情形大約會在寶寶3~5個月左右時發生,情況在一段時間後會自動改善,若是家長依舊為哺餵情況苦惱,可以試著在寶寶想睡覺的時候餵食。


張斯蘭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所
經歷:南門綜合醫院/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
現任:國泰醫療財團法人內湖國泰診所

毛心潔
學歷:臺灣大學醫學系
經歷:臺大小兒科住院醫師、臺灣小兒科專科醫師、臺灣小兒消化專科醫師、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
現任:臺北市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

採訪撰文/許家寧
諮詢/博仁醫院小兒科醫師毛心潔、國泰醫院營養師張斯蘭
模特兒/美麗媽咪宣蘋、帥氣寶貝東東
梳化/賴慧貞
攝影/米果攝影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4年3月號

文章來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