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 2021-12-08

預防腸病毒,一直噴噴好嗎?

腸病毒,是爸媽界人人聞之色變的疾病,爸媽們總想盡辦法防範,因此常拿著市售的含鹵素類消毒劑東噴、西噴。然而,這樣的作法是正確的嗎?防治腸病毒還有哪些注意事項呢?本文一次告訴你。


 

暑徦出門防範疾病傳染

家有嬰幼兒的爸媽要注意了!國小和公立幼兒園的孩子現正值暑假,1歲以下嬰兒免疫力發展未成熟,去公共場所要特別小心。因暑假時可能有流感病毒、腺病毒、腸胃炎、腸病毒等流行風險,一般不建議常帶嬰幼兒出入公共場所。如必須出門,請盡量往空氣流通的地方,並勿選人潮擁擠的時段,以及最重要的,大人、孩子要勤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

尤其,每年腸病毒若有流行,第一個高峰期約5至7月,且5歲以下孩子,比起大孩子或成年人,因沒有暴露種類眾多的腸病毒感染過,是容易被感染的族群。腸病毒之所以讓人害怕,主因是得病的孩子有重症機會,雖然併發重症機會不到百分之一,但因台灣目前無合適的疫苗可讓家屬選擇為孩子來施打,且2歲以下孩子一旦得病後併發重症的臨床預後更差,更小嬰兒的病程可能更為劇烈,因此須要特別注意。

至於腸病毒是什麼?簡單說,腸病毒是一個家族,是一群病毒的總稱,此家族還有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等。腸病毒又區分為許多型,腸病毒感染後的臨床表現大多屬於輕症,而人人知曉、擔心進展為重症的則是腸病毒71型,要小心防範。

衛福部疾管署防疫醫師蘇韋如表示,得到腸病毒,須注意發病後2至7天是否有腸病毒重症前兆,觀察孩子是否有意識不好、活力不佳、持續嘔吐、心跳和呼吸急促、手足口病,以及肌躍型抽蓄等症狀。其中,肌躍型抽蓄是指孩子像反射動作般,兩手兩腿像被無故驚嚇般地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並因此無法入眠。如有以上症狀持續時,必須立即就醫進行評估,以防引發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呼吸衰竭等重症表現,嚴重者有併發死亡危險。

如何觀察孩子的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腸病毒感染後的臨床症狀表現類別之一,除了口腔潰瘍外,會在手掌、腳掌、膝蓋處、屁股肛門口附近的皮膚,長一些細小疹子,其頂端大多有小水泡,有時並不容易辨別。值得注意的是,典型腸病毒71型會長微細的小疹子,需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另外,腸病毒患者的口腔內潰瘍,多出現於口腔兩側黏膜、軟硬顎或舌頭等處,若是潰瘍在口腔內其他地方,且齒齦處會出現紅腫及容易出血的狀況,則不一定是腸病毒。

傳染途徑:糞口、飛沫和接觸

蘇韋如強調,腸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是糞口,病毒可隨著腸胃道排泄至糞便,且持續2至4週。因此如果孩子確診或疑似腸病毒感染時,爸媽在幫寶寶換完尿布前、後,或料理、處理食物和餵食嬰幼兒前、後,一定要把手搓洗乾淨,以避免經由接觸的方式傳播病毒。

此外,腸病毒也會經由飛沫傳染傳播出去。還有接觸孩子身上手足口病兆的水泡,因為水泡分泌物等有傳染性,觸碰後也要勤洗手。蘇韋如提醒,腸病毒的傳染力在發病後的1週內傳染力最高,但就算孩子已痊癒,病毒仍可能會持續在糞便中出現2至4週,照護者若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病毒還是會繼續傳播。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7年7月號。http://ne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5903

採訪撰文/游資芸
諮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 蘇韋如
攝影/BabyPure寶寶專業攝影(02-25910038)
梳化/徐筑芳
model/王家渝、高以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